查看原文
其他

小言专栏 | 倔强青铜级戏迷如何采访王珮瑜?

2017-10-05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

  每天十分钟,带你涨知识 


前些天,小编带大家重新认识了我们的老朋友,京剧演员王佩瑜


△王佩瑜化妆照


回顾推文戳这里“男小生”遇上“女老生”,看看王言和王珮瑜都聊了啥?(回顾微博直播请戳该文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)


今天,来看看央视主播王言的采访心得,以及他是如何从戏迷小白进阶的~



作者: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 王言
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


连我这样一个不玩儿王者荣耀的人,架不住朋友圈常有人分享等级、分享人物、分享战绩,我也知道了这个游戏里荣耀王者是最牛的,倔强青铜是最菜的。



连我这样一个来北京前没在戏园子里听过一出戏的人,架不住北京文化、戏曲市场的火热,我也在剧场里听过了于魁智、李维康、康万生、裴艳玲,但听的最多的还是王珮瑜。


△京剧演员王佩瑜


在直播节目里我当然是职业身份,是一个新闻人的平等视角,采访王珮瑜要平静从容。


但直播前,我还是很焦虑的,我一个倔强青铜级别的戏迷该怎么和“瑜老板”对话呢?


△王言对话王佩瑜


“看”京剧远不如“听”重要


如果我最早听戏时有荣耀王者级的戏迷指点,我应该不会选择一出“视觉盛宴”的戏去感受京剧的魅力吧。


那是在国家大剧院里演出的新编京剧《赤壁》。当时为了图便宜,就想着感受感受京剧的美就行了呗。


于是买了下午场的青年演员版。


△国家大剧院新编京剧《赤壁》


不得不说,以2008年的技术条件来看,那出戏的舞台布景称得上是独具匠心,美轮美奂。


战船上旌旗招展,大江上烽火连天,那份震撼的视觉效果到今天都如在眼前。


但是,毕竟青年演员们功力有限,他们的唱腔韵白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。以致于我对剧场京剧的初步印象只是“好看”。


后来改变我这个看法的是郭德纲。


△郭德纲


我也算是德云社的资深观众了,北京城里德云社所有小剧场我都听过不止一次相声,郭德纲于谦北展、民族文化宫的专场也看过多次。


郭先生的嗓子是真好,他的唱功也真是了得。今年初我曾对朋友说起:德云社现在的制胜法宝是于谦老师的捧和郭德纲的唱功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328vzpnkm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△点击观看郭德纲 于谦《唱大戏》


为什么郭德纲每一次专场里观众都要起哄听“叫小番”呢?那一声高八度的嘎调就是演员功力最直接的展现。

△京剧演员于魁智  《四郎探母》京剧选段


北大老先生吴小如当年听戏后感慨道,连谭富英先生在“叫小番”上有时候都会用一些垫字的技巧。


△国学家吴小如


但听多了就会感觉到,郭先生因为有很深厚的评剧、梆子的底子,所以他在一些京剧唱腔中会不自觉的有别的戏曲的影子。


尤其是这两年他们创排的一个叫《唱大戏》的节目,郭德纲分别唱一段京剧、一段评剧、一段河北梆子,在高音处总会感觉郭先生的用力方式是一股劲儿。


这就像“少林七十二绝技”,本来每一门功夫都有自己相配套的内功和相配套的招式,但精通小无相功的鸠摩智只需要学到招式,用同一门内功驱动就能达到威力极强的效果,以致让人以为他真的能“以一人之力精通七十二绝技”。


后来听到王珮瑜,更体会到为什么老辈戏迷很少说“看戏”而通常说“听戏”。


京剧真是一门听觉艺术


角儿站在台上一亮嗓,所有的视觉效果都不重要了,彷佛角儿的嘴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,整个天地都被一古脑儿吸了进去。


不用说专场或是全本戏的大戏,就连《乱弹三月》这种王珮瑜唱得极少的戏,只要她一出声,高音处清刚明快,低音处醇厚沉稳,一下子人就安静了下来,会沉浸在她吟唱的旋律里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r0186aa7eak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△点击观看王佩瑜《乱弹三月》主打曲《牧羊人》


“叫好”也是一门学问


后来我听的戏多了一点,进到剧场里时也会像“老司机”一样在合适的关节处鼓掌、叫好,直到在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115周年的演出中,我才见识到什么是戏迷里真正的“老司机”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x1325t3mno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△点击观看《大宅门》万筱菊出场,众人叫好视频


我右后排有一位大叔嗓音高亢,每次叫好都震动剧院,而且他的“好”字很有特点。


“好”这个字本来是上声,但大家叫好时为了表现痛快的心情,通常都会发音比较短促,上声变成了去声,但这样一来这个字的气势就更足了。



而这位大叔的“好”字回到了上声,而且是一个拖长了的、延时版的“好”,感觉他一个“好”字能足足拖个4、5秒。


我刚开始觉得诧异,后来仔细听他的叫好,觉得那样的叫好声,相比普通叫好声会显得叫好的人中气更足,而且伴着台上胡琴的悠扬彷佛更合拍,那股赞美的意味儿竟更浓厚了。


而且,很多时候资深戏迷的叫好不仅仅是针对演唱者,连京胡拉到快节奏致密处,连锣、鼓击打到极快时(请自行脑补电影《爆裂鼓手》中的Jazz鼓点)戏迷们都会大声鼓掌、大声叫好。


△《爆裂鼓手》电影剧照


王珮瑜也谈到,现在有不少年轻戏迷进到剧场里,听戏观众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,但他们却不大会“叫好”。


在好几次她自觉唱到得意处,此处应有喝彩,却听不见任何动静,仔细一看台下,粉丝们都瞪大双眼睁睁看着自己。


她才发现,年轻戏迷们不叫好是怕打扰到演员,叫好这门“手艺”也需要培养传承。


我印象最深的是某次演出,操琴的是燕守平先生。


△京胡琴师燕守平


他一出场,我们这些年轻戏迷看不出任何门道,但台下就此起彼伏响起“京胡圣手”的大声欢呼来,比唱戏的角儿出场欢呼声还热烈。


仔细一听,欢呼声应该都是老年戏迷、尤其是男性老年戏迷所喊,不由得更是感叹:想从青铜级戏迷升级成荣耀王者级,其路漫漫啊。


看戏曲书、了解戏曲历史


因为采访要做功课,看了不少戏曲专业的书,尤其是老生行当、余派老生的相关著述。看到那些历史掌故,轶事趣味,平添不少听戏的乐趣。


因为对余派有了一些了解,在采访中王珮瑜身上表现出那种淡定从容的气质,让我深感京剧艺术对一个演员从内而外的浸润熏陶。


△王佩瑜参加综艺节目


这些年她参加综艺活动越来越多,越来越喜欢表现出自己酷酷的、可爱的、幽默的一面,这些年做京剧推广讲座越来越多,在微博上和粉丝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、越来越如鱼得水。


时间总是公平的,那么她用于提升自己专业技艺的时间必然相应减少。我在访谈中一再问及这种矛盾,和她怎么面对这种矛盾。


她淡定得出奇:京剧仍是我毕生的天命。我跨界唱歌、公开演讲、还会尝试各种有意思的事情,京剧却仍是我唯一的主业。


△王佩瑜化妆照


但是,王珮瑜对传播、传承京剧和提升自身业务有自己的想法,有自己的节奏。


对年轻粉丝的狂热、对老戏迷的“苛求”更是特别淡定:他们有一天不粉了是很自然的事情,我的生活、事业不是只为取悦粉丝。


这种淡定真是余派老生艺术一贯的气质。


余派开山大师余叔岩,论天赋资质,虽不似郭靖那样鲁钝,但绝不如黄蓉一般玲珑,余的嗓音是“功夫嗓”而不是“天赋嗓”。


△余叔岩


曾有评价说:“生行有了余叔岩,旦行出了程砚秋,就给一些天赋缺陷较大的演员带来了福音”。


可见,余叔岩后来在一度嗓败的情况下还能成为谭派最佳传人、甚至发展了谭派艺术,实在是全靠后天刻苦工夫。


而谈及王珮瑜练功的刻苦工夫,她淡然道:还有那么多男生倒仓,武生练武断了跟腱,我吃的苦又算什么?


下苦功夫而淡然,面对名利而坦然,传统艺术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、艺人之美,都是千锤百炼,都是时光凝炼。



最后吐槽两句国家图书馆吧


因为采访做功课,想请小伙伴帮忙借几本书,却被告知有一些书是保存本,不允许借;退而求其次去复印,又被告知这些书只能复印全书的三分之一。


我不太懂图书馆的规矩,但是借书设置这么多门槛所为何来啊?


So,如果您有《中国京剧衣箱》、《昆曲日记》和《太极往事》,可否借阅一看?



咦,我为什么会提到昆曲和太极啊?那当然是因为......


80后太极传人告诉你,太极很“仙”很“有范儿”

昆曲直播回顾请戳文末阅读原文


时尚中国风,直播系列且看《文化十分》




监制 | 陈   杰   

制片人 | 石岩

主编 | 纪萱萱

编辑 | 潘   婷

运营 | 邓   荣


往期节目推荐

● 据说不读懂这些经典,人生就不圆满

揭秘 | 从APEC到金砖,国宴餐具是怎样设计出来的?




点击最下方“阅读原文”回看昆曲直播~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